鱼身上长白点是怎么回事?

丁孝文丁孝文最佳答案最佳答案

相信广大养鱼爱好者,都会遇到白点病(小瓜虫)的困扰。 鱼有白点,先别急着用药,因为白点病的致病原因有二:外源性和内源性。 外源性的,一般是由寄生虫引起的,比如水中的藻类、细菌、单细胞生物等附着在鱼的体表,被吞入体内后,在消化道壁上附着、增殖、感染;也有少量的寄生虫通过血液循环直接进入皮肤组织而诱发白点。

这类病因好解决,按杀菌消毒治疗即可。 内源性的就比较麻烦,一般是由于水温变化或鱼体受伤导致寄生虫入侵体内而产生的病变,常见于热带鱼类。 对于此类病因引发的,如果治疗不及时,往往会造成全缸鱼虾感染,甚至死亡。且此类药物对眼和皮肤黏膜有一定刺激作用,使用需注意。 对付白点病,其实最重要的是日常预防和护理。 具体做法为:

一、保持鱼缸干燥,勤清理。 二、新购进的鱼要先消毒后再混养,最好单养2-3周再投入鱼缸。 三、平时注意调控好水温,不要经常变动,避免温差过大对鱼产生影响。 四、如果发现鱼儿患白了,及时换掉部分老水,以淡盐水浸泡患处,并用高锰酸钾溶液涂抹伤口处,每天1-2次;对于病情严重且数量多的,可全身浸泡在高锰酸钾液中5分钟,然后清洗患处,重复上述处理措施。

当然,最方便有效的办法还是直接上药: 需要注意的是,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治疗,期间都不要让鱼直接接触阳光,避免灼伤眼睛。另外,防治白点病除了做好清洁工作外,定期杀菌也是很重要的!!!

阚金辰阚金辰优质答主

鱼体上的白点,通常不是病症而是病征,白点病是水生动物中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,池塘、鱼缸中饲养的草鱼、青鱼、鲢、鳙、鲮、鲩、鳊、鳗鲡以及各类四大家鱼的鱼种,都可能被固着类纤毛虫寄生。寄生虫主要有斜管虫、口丝虫和累枝虫等。尤其是斜管虫常大规模寄生在鱼体鳃部,轻者影响鱼的呼吸功能,重者导致鱼体呼吸困难而死。当固着类纤毛虫大量寄生在鱼体皮肤或鳃上时,肉眼可见鳃盖张合困难,呼吸急促,或在鱼体表形成小白点,类似白皮病症状。当病情严重时,病鱼两眼乌黑,全身瘦弱,导致鱼体死亡。下面我们对这些固着类纤毛虫加以描述。

口丝虫又称舌杯虫,虫体小(60~130)×(50~80)μm,周身披有纤毛,口部有6~10根长不一的口丝,形如喇叭花,附着在主、副吸盘之间。口丝虫在寄生后期可转变为营养型,即虫体延长,呈线状,游离于寄生部位组织间。该虫只寄生在鱼体鳃部,严重感染时,鳃部浮肿,鳃丝发炎充血,常张口呼吸,妨碍鱼体呼吸,造成缺氧而死。

斜管虫虫体呈柳叶状,前端有斜管,周身披有纤毛,用斜管和吸盘吸附在寄生部位。体长270~320μm,宽40~55μm,主要寄生在虹鳟、黄河鲤、鲢、鳙、鲩鱼种和成鱼的鳃上,以鲢、鳙受害最严重。在寄生后期,形成繁殖型,有明显的营养体和生殖裂体,繁殖裂体在体前成一尖端略弯的圆锥形,并以此与营养体相连。该虫在生殖裂体成熟后,从顶端裂开成一对球状、具鞭毛的子虫,子虫从裂口逸出后可游动,离开母体后15~20min失去鞭毛。斜管虫在水温2℃~9℃(最适为4℃~5℃)时生殖最盛;在温度为17℃时生活,但很少生殖;9℃~33℃时,仅能活24~48h,而在34℃以上时,很快死亡。

累枝虫虫体扁平,后端钝圆,前端有辐射状伪足,长380~450μm,大者可达700μm,宽50~100μm。该虫个体大,肉眼可看到附着在鳃或皮肤上呈虫斑。以鲢、鳙的夏花受害最重,常张开鳃盖呼吸,妨碍呼吸,造成缺氧而死。该虫喜生在清洁偏碱的水中,耐高水温。

我来回答
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,文明评论!